新闻中心
News

《人民日报》报道南航国际创新港“创新机制,以产助研”新举措

发布时间:2025-06-13浏览量:22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江苏南京:竞逐新兴产业新赛道》一文,文中对南京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予以重点报道。其中,特别提及了南航国际创新港在探索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创新之举与突出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记者:邱超奕 姚雪青


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六合区人民政府携手合作,共同开启南航国际创新港的建设篇章。目标是打造一个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为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科研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共享

目前,创新港内已汇聚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等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高性能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程研究中心、航空发动机热环境与热结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1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科研平台的战略聚合与深度融汇,为创新港注入了顶尖智力资源与前沿科研要素,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基座与核心动能。

二、成果转化显著,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南航国际创新港始终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核心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大力加速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截至目前,创新港已成功孵化出8个研究所13家科创企业,覆盖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多个关键领域。依托高校尖端科研势能,企业成功引领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坚,突破系列瓶颈壁垒,并率先实现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与产业化落地,驱动价值链跃升。

三、校企地联合创新,攻克行业难题

为精准锚定并深度赋能企业核心发展诉求,创新港前瞻性构建“校企地”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矩阵,通过系统化组织高校顶尖科研力量与企业方阵开展战略级深度耦合,聚焦产业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实施联合攻关。该创新范式不仅显著强化了企业的内生性创新策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同时为高校科研精英提供了宝贵的实战场景淬炼与价值转化通道,有力驱动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与高端产业竞争力的高效跃迁。

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六合本土企业南京速锋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生产的定位器,成功应用于 C919 机翼与机身的组装,助力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校企地三方紧密合作、协同创新的结晶,充分展示了产学研合作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中的强大力量。

四、人才培养与引进,为创新注入活力

人才作为驱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与第一战略资源,在创新港深化产学研融合的进程中居于枢纽地位。创新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已成功汇聚涵盖多学科领域、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数百位,构建起一支梯队优化、能力卓越、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队伍,为创新港的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攻坚及产业集群跃升,注入澎湃不息的智力动能与核心竞争力。


未来,长江工研院将持续立足南航国际创新港这片创新沃土,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自身在整合校地资源、推动成果转化方面的既有优势,助力创新港进一步夯实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核心产业根基,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汇聚,构建起更为完善、更具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

同时,长江工研院将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以更精准的服务对接企业与科研团队需求,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致力于将创新港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在助力南京及长三角产业升级的道路上,持续培育创新成果、赋能企业成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创新支撑。